第14章 开蒙
最新网址:www.ibiquxs.info
    此时的小学当然与后世不同,主要的任务便是读书识字,为将来的深造打好基础。

    简单说就是:释音、释形、释义。

    进入学馆的第三天,张韬便搞清楚了整个小学时代的的课程。

    从八岁到十五岁,可以算作七年制。在这七年里,基本的课程便是“汉三苍”、《凡将篇》与《急就篇》。

    所谓“汉三苍”,乃是由“秦三苍”发展转化而来,为蒙学的核心课程。

    华族自古便重视教育,相传早在周宣王时期,当时的太史籀(zhòu)便以大篆写就《史籀篇》,四字一句,编成韵语,以教蒙童。

    秦始皇一统六国后,推行“书同文,车同轨”。在《史籀篇》的基础上,由丞相李斯写成《仓颉篇》七章、中车府令赵高写成《爰(yuán)历篇》六章,太史令胡毋敬写成《博学篇》七章。这三篇二十章文字,后人称之为“秦三苍”。

    西汉初年,典籍大多毁于秦火,“秦三苍”作为开蒙读物由于众口传颂,得以保存下来。便有乡闾老叟合“秦三苍”为一篇,仍名《仓颉篇》。

    《仓颉篇》中,断六十字为一章,共五十五章,合计三千三百字。

    前汉平帝年间,为了扩大教学文字数目,征辟天下精通小学的儒生百余人,综合众人之力,由大儒杨雄操刀,编成《训纂篇》三十四章,共两千零四十字。

    《训纂篇》作为《仓颉篇》的续作与补充,两本书中没有一字相同,目的便是为了扩展文字数目,已带有字典的性质。

    到了后汉安帝时期,大学者班固在杨雄《训纂篇》的基础上,续作了十三章。而郎中贾鲂将之扩展到三十四章,命名为《滂喜篇》,亦是两千零四十字。

    《仓颉篇》、《训纂篇》与《滂喜篇》,一脉相承,四字为一句,六十字断一章,韵律相连,朗朗上口。这三篇,便被称为“汉三苍”。

    “汉三苍”之外,则是前汉才子司马相如的《凡将篇》与后汉黄门令史游的《急就篇》。凡此五篇,共同构筑了小学时代的知识体系。

    当然,目前鲁褒所教的乃是《急就篇》,在音、形、义中先中最先教授的便是音。

    简单说,学子可以不知道字怎么读,可以不知道字怎么写,可以不知道字是什么意思,但首先要知道怎么背!

    背诵了篇章,再逐字教授音、形、义,形成高屋建瓴之势,最终融会贯通,水到而渠成。

    《急就篇》中,有引言,有结语,有三言、四言、七言,章句押韵,便于诵读。

    进入学馆的第一天,鲁褒便一字一句,引领众孩童诵读全篇。此时还未有课本,大家只能随着鲁褒的语音跟进朗诵。

    到了第二天,则是开始从第一章教起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学馆中的诸孩童学习兴趣还是蛮高的。这个年龄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,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了好奇之心。

    一张白纸,最易作画。

    倒是张韬,由于脑海中已有前世二十余年的学识,此时却从开蒙学起,内心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抗拒之心,这让他暗生警惕。

    自高自满,自骄自傲,从来便是进步的最大敌人。

    所以三天来,跟着鲁褒学习,他中规中矩,并没有是表现出什么特别之处。

    毕竟在他看来,只要自己按部就班地学下去,不说引领当世,也会是最顶尖的那批人。在父亲张华已经为家族拓宽了路径的情况下,足够让他这个时代混下去。

    学馆里共有二十六名孩童,均是延嘉里各家子弟。除了自己与侄儿张舆之外,还有平原华恒、华畅,陈留江虨(bīn),济阴郤(xì)庄等人。

    华恒与华畅二人乃是堂兄弟,出身平原华氏。其中华恒十岁,父亲华廙(yì)当下为城门校尉,袭封观阳县伯。华畅八岁,父亲华峤为华廙之弟。

    华廙乃是曹魏太尉华歆之孙,太常华表之子,前些年因故被剥夺官爵,一直赋闲在家教授子弟,华氏兄弟也由此在家受华廙的教导。

    由于攻灭东吴,朝廷大赦天下,华廙前罪得赦,也便重新起复。是以华恒与华畅兄弟二人转来社学就读。

    平原华氏诗书传家,华氏兄弟的学识自非在场诸位所能比拟。

    江惇出身陈留江氏,与张舆一样,今年亦不过七岁。当下与父亲江统一起寄居洛阳,由于父亲四处拜访求官,也没有精力教导于他,便将之送入社学。

    至于济阴郤庄,今年八岁,父亲郤诜(xì shēn)泰始年间举贤良方正,庭对策试第一,当下为尚书左丞,亦安家在延嘉里。

    当然,二十六名孩童中,并不全是官宦人家出身。还有的是里中富室子弟,就比如家中在东市有个屠宰场的郅辅,家里就非常有钱。

    还有一些是齐民出身,由于身份的差距,只能在帘外听课。再加上张孟有意无意地隔离,张韬想了解起来比较困难,也只好作罢。

    “张舆,你来背诵第一章。”

    早课中,鲁褒引领了众孩童朗诵了良久,有心要树个典型,见到张舆字正腔圆,知他是名家子弟,便开始点了将。

    张舆站起身来,首先向先生告了一礼,然后环施四周,最后对着鲁褒道:“还请先生引领。”

    鲁褒见状,心中暗赞,不愧是名家子弟,待人接物果然识礼。他心中欢喜,当下便背负双手,缓缓道:“急就奇觚与众异,罗列诸物名姓字。分别部居不杂厕,用日约少诚快意。勉力务之必有喜,请道其章——”

    “请恕小子擅专。”张舆神色郑重,这是他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表现,也难免紧张。当下呼了一口气,轻轻道:“宋延年,郑子方。卫益寿,史步昌。周千秋,赵孺卿。爰展世,高辟兵……”

    几乎是一气呵成,将第一章六十三字背诵完毕。

    “汝能诵第二章否?”鲁褒喜形于色,当下看向张舆,满脸的期待之色。

    “乌承禄,令狐横。朱交便,孔何伤。师猛虎,石敢当……霍圣宫,颜文章。”

    在鲁褒的鼓励下,张舆再接再厉,竟然将三十二章《急就篇》悉数背完,由此大出风头!

    要知道《急就篇》每章六十三字,共三十二章,加上文末结语共两千多字。而其中的生僻字,张韬甚至都不会写!

    他虽然不是中文系出身,好歹也是学业精深,当初鲁褒通读全篇时,他在底下默写。

    不能悉数写出,亦是他能压住内心狂躁的重要原因。

    见到张舆得意洋洋,他忍不住伸出大拇指比划了一下。

    这个侄子进入学馆之前就对读书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兴趣,之后更是用心,能够背诵全篇倒不奇怪。

    若是日后不出意外,以张家的家世,少说也能做到一郡太守。

    “向闻张公博闻强识、过目不忘,今日见其长孙神采异于常人,拔乎众生之上,方知传言不虚,心诚向往之。张氏子孙,得上天垂青何其厚耶?”

    “哼!那可不一定。”

    鲁褒的夸赞似乎似乎刺痛了某些人,当场便有人站出来抗议。众人抬头看去,却是平原华恒。

    “张舆诚聪颖,然先生夸耀太过。张家子弟可不只是张舆一人——”

    华恒站起身来,眼睛不由自主地看向张韬,一脸倨傲之色。

    “居然冲着我来了吗?”张韬见到华恒的的神情,便知道自己痴傻的名义怕是早已传出去了。

    想想也是,洛阳城的贵族圈子就这么大,父亲张华又风头正盛,一举一动均是众人焦点。能打击博学多才的中书令的事情,也就是自己这个痴呆儿了。

    “真是任何时代,都喜欢欺负老实人啊。”张韬叹息一声,有些悲哀地看向华恒,平原华氏向称清流,子弟也不过如此。

    可惜啊,可惜,只怕你找错了对象。张韬心中冷哼,当下一言不发,坐看事态发展。

    “张韬年方五岁,入学日浅,不能诵读《急就章》也在情理之中,卿欲何为?”鲁褒见到自己的话被挑了刺,有些不太高兴,当下不由脸色铁青。

    自己仰慕中书令张华的为人,顺势夸赞了一下他的孙子,不过是泛泛而言罢了。这些世家子弟,当真是处处较劲,得理不饶人。

    “张韬亦是张氏子孙!”华恒头一抬,眼睛忽略所有人,当场看向房梁之上。你说张氏子孙得上天垂青,可是张韬也是张氏子孙,可他是一个傻子啊。

    难道傻子也是上天垂青?如果老天爷这么不务正业,只怕早被世人唾弃了。

    你给我一个解释还好,不给我一个解释,我看你如何自圆其说!

    一时之间,几十只眼睛齐齐看向张韬。

    感受着众人瞩目的注目,张韬缓缓站起身来,向鲁褒告了一礼,轻轻道:“还请先生指引。”

    鲁褒看着这个粉雕玉琢般的孩童如同青松般笃定,突然之间心中涌起一个奇异的想法,也许这个张韬,才是张府不世出的俊逸之才!

    他快步来到张韬身前,不由道:“急就奇觚与众异,罗列诸物名姓字。分别部居不杂厕,用日约少诚快意。勉力务之必有喜,请道其章——”

    “宋延年,郑子方。卫益寿,史步昌。周千秋,赵孺卿。爰展世,高辟兵……”

    “能诵第二章否?”

    “可!”

    “诵来!”

    “乌承禄,令狐横。朱交便,孔何伤。师猛虎,石敢当……霍圣宫,颜文章。”

    “能诵全篇否?”

    “可!”

    “为吾诵来!”

    “……马饮漳邺及清河,云中定襄与朔方。代郡上谷右北平,辽东滨西上平冈。酒泉彊弩与敦煌,居边守塞备胡羌。远近还集杀胡王,汉土兴隆中国康。”

    一时之间,众孩童望着张韬,尽皆目瞠口呆。张舆看着自己的叔父,尤其震惊。

    庭院之中,张孟看着小主人出口成诵,亦是难以置信。看揉了揉眼睛,不敢相信这就是五年来痴傻的三公子。

    “此消息该尽快告知家主与主母!”

    他心中翻滚,转身便要返回张府,却见廊桥之下,家主不知何时出现在此处,正背负双手,右手不断捋动胡须,脸上露出一股意味深长的笑容。